Skip to content

温热——读《看见》有感

2013年1月17日

看见

我看柴静的节目不多,但偶尔会看看她的博客。她博客中那些简练平实的文字和一些独到的视角总能引起我很多的思考。因此在看到她的新书《看见》首发之后,就迫不及待地买了一本。起初,我还在想,是不是我又冲动消费了,居然对一位CCTV的记者有兴趣?可是当我断断续续花了一个多月看完它以后,觉得再买一本都不为过。

这本书延续了柴静博客的风格,文字非常平实,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夸张的渲染。它只是在叙事,几乎没有评论,但她笔下的寥寥数语,却能一下一下直直地撞到心坎上,让人真真切切地感觉到文字后面的另一个世界,唏嘘不已。

昨天我发了一天微博,说读了这本书,有种白活这么多年的感觉,很想从头再活一次。事实上,这是我二十多年来第一次有这种感觉。一直以来,在外人眼中,我都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因为我的生活哲学很简单,觉得一切事务都有其规则,生活不过就是遵循这些所有的规则而已。同时,因为一些变故,突然觉得这世上人情淡薄,冷暖自知。在这种生活哲学的指导下和感情上的刺激下,我渐渐地开始把自己关起来,远离身边的人,远离心中的事。那时候的我以“心如止水,无欲无求”为最高追求,以“冷眼看世界”作为自己的的行动指导,并很欣然地接受了“抒寒”一名,寓意“写意人间冷暖”,延用至今。

诚然,这些处世态度很好地培养了我的洞察力和应变能力,因为人在没有情绪的时候也是最理智的时候,往往能很好地处理手上遇到的问题,甚至连我的同学都说羡慕我冷静的头脑,而这一点也一直让我很自豪。在看《看见》的前半部分时,我也为此深深共鸣,她在采访时不断要求自己尽量客观,多听当事各方的意见,不做评论只呈现事实,都让我觉得有种遇到知音的感觉。读到“真相往往流失于涕泪交加”时,甚至觉得这世界上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太少,柴静真的是不可多得的记者。

然而,当我接着往后看,看到她慢慢地理解何谓信任,何谓感受,何谓理解时,才发现这些直白的道理,于我而言,竟不是如此理所当然的事情。当看到她慢慢地将质问的习惯很艰难地改掉,然后说出“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 、“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时,我突然就觉得心中有些地方被敲中了,隐隐地还有些疼。

我是在上班的班车上开始看最后一章的,到了公司后还没看完,于是索性在办公室接着看,这也是我第一次大清早在公司看书,因为完全没有办法停下来。甚至那天的一整个上午,我脑袋中都充满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憾。我开始想到,我是不是离这个世界太远了,而忽略了太多太多的人性和情感?眼前突然就浮现出太多的画面:跟人聊天永远只听不看,甚至心不在焉;不到万一,从来不跟人打招呼;讨论事情永远单刀直入,不看气氛情绪……

而柴静,就是那一片温热,她有血有肉,她把自己放入这个世界,放到别人的生活中,去感受去体验,然后交流就成了一件并不需要刻意去做的事情,很多东西就会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无比真实和深刻。

我果然是把自己包裹太严实了,离世界太远,离人太远。好在,我还年轻,好在,我读到了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