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一手音频资料的听后感
2024年3月5日
开车上下班的时候听了《故事FM》最近的两期关于电信诈骗的讲述:
- 上集
- 下集
电信诈骗这几年受关注度很高,大家也都接受了非常多的反诈教育,但听完这两期播客之后,仍然非常想推荐给大家听。
这两期节目中,有一手的诈骗电话录音,有被骗者一手的讲述,能更清晰直白地了解到整个电信诈骗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促使我想写点文字的理由却是另一个方面:一个人被电信诈骗,与哪些认知/习惯有关。
对坏人的态度
家长会尽力地保护自己的小孩不受坏人的影响,而大部分家长保护的方式是隔离。大部分的小孩从来没有接触过坏人,甚至有坏人的影视节目也不能看。
这样的教育自然会为孩子带来好的结果:阳光、乐观、善良,但与此同时也会失去一些让他们面对负面情况的机会。
播客中有一个被骗的女孩,她详细讲述了骗子的种种不合理行为,我一直觉得非常纳闷,为什么非常明显的问题都没有识别出来,直到听到下面这句,突然明白过来:她应该几乎没有面对过任何负面的人际关系。
这个女孩最后反思的时候说:“这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感受到被人骗,我还那么相信他们。”
而在节目的最后,她被问到,如果你再见到骗你的那位“警官”,你想和他说点什么,她的回答是“让他请我吃顿饭”。
一个骗了自己几十万、且让自己几个月的时间身心受尽折磨的人,当你有机会再见他时,居然想的是让对方请吃饭。
坏人就是坏人,我们可以不挑起战争,但不可以没有武器。
面子
被骗的过程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节点:对方提出需要他回国处理,她答应之后,对方却开始强调“你是以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回来,你的家长会很难堪”,于是她退缩了,打算瞒着家人独自处理。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面子”问题:如果果断选择回国处理,就不会有后续的诈骗发生,而阻止她选择回国处理的只是因为父母会没面子。
这类问题在我的生活中也经常出现,但我的选择是直面问题,面子不重要。
长期坚持实事求是,是一种综合成本更低的生活方式。
你不再需要花时间揣摩别人的心思,不需要花时间维护自己的面子,也不需要在乎别人的评价。
亲密关系
节目中有一个没有被骗的女孩,因为她在挂完电话第一时间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室友。而被骗的女孩则老老实实听了骗子的话,几个月的时间一直没有对自己的爸妈、同居的男朋友、公司的领导和同事透露任何信息。
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不会认知和处理亲密关系的表现。
我曾经有很长时间都在思考以前看到过的一个问题:如果你发现你的父亲有问题,你会不会举报他?我相信在六七十年代,有非常多的人真实地面对过这个问题,大家也做出了各自不同的选择。
后来我逐步倾向于一个观点:亲密关系是不应该被外界力量打破的,即使这个外界力量是看起来很正义的。
人需要亲密关系来承载自己的另一部分,包括感情寄托、安全感、决策支持等等。
我不知道这个女孩有怎样的成长经历,但我觉得如果有人在亲密关系中给了她足够的安全感和依赖感,事情也许会不一样。
权威和程序正义
冒充公检法的诈骗之所以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们对权威的盲目信任和恐惧:一听公安要找自己,立刻就慌了,然后任人摆布。
要破解这个问题,确实需要一些认知上的更新,对于个人来说,我觉得这需要2个方向上的努力:
- 让自己变成流氓:不怕事,不管你是什么机关也好,你都不能把我怎么样
- 让自己变成律师:懂程序,懂权利,你要找我可以,请按程序来
关于第2点,即使是看看电视剧也能知道一些常识:
- 公安机关是不会电话办案的
- 公安机关是不会当着你的面交接给检察院/检察官的
- 公安机关是不会让你交保证金的(你又不是保释)
- 保密案件的保密义务是针对工作人员的,不是针对当事人的
- 你有权找律师
信任链
在安全领域,有个信任链的概念,即所有你觉得可信的东西,都可以一层一层往下推导信任的来源,并有一个最终的可信源。举一些例子:
- HTTPS的可信源是操作系统内置的根证书
- iPhone的可信源是苹果公司
- 货币的可信源是国家信用
如果你相信对面的人是警察,那是因为他出示了警察证;你相信这个警察证是真的,是因为你相信这个警察证是由公安部门颁发的;你相信公安部门的权威,是因为你相信国家的权威。
而在电信诈骗中,最开始的信任源往往是“来电显示”,因为手机显示这个号码是110,所以你相信对方是警察。但“来电显示”这个信任源是可以伪造的,所以这条信任链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普通人并不容易识别类似的技术上的问题,但我们可以用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来破解这个问题:主动发起联系。
简单地说,如果对方自称是警察,可以问清楚具体的工作单位,然后自己找到查号台打电话拨过去再继续聊之前的事。
深渊
播客的最后有一段对骗子的采访,我觉得是极为少见的一段资料。逻辑还是只有一句话:当坏人是逼不得已。
他还算清醒,尽管在憧憬日后还能娶妻生子,但自己也知道没有别的路可走。
一旦滑入深渊,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